黨建園地
百年黨史 | 第九講 西安事變 石破天驚
發布時間:2021-04-28
來源:聯投商貿
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全國人民的抗日運動進入新的高潮,使得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全國抗日運動高潮的推動下和中國共產黨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東北軍將領張學良、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等開始與中國共產黨及紅軍發生聯系,初步奠定了團結抗日的政治基礎。而蔣介石則于1936年12月4日飛抵西安,要挾張、楊:如不加緊“剿共”,即將張、楊兩部分別調往安徽、福建,由中央軍進駐西北。張、楊力勸蔣介石聯共抗日,蔣加以拒絕。12月12日,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達到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目的,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扣留來陜督戰的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亦稱雙十二事變。
西安事變發生后,南京國民政府中以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主張進攻西安,借機擴大事態,奪取蔣介石的統治權力,進一步與日本妥協。英、美帝國主義及親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則希望事變和平解決,以維護蔣介石的統治地位和英、美在華利益。宋子文、宋美齡委托英籍顧問端納飛往西安探視情況。16日,何應欽就任“討逆軍”總司令,并相應作了軍事部署,派飛機轟炸西安臨近地區。
而中共中央則經過嚴謹分析國內外形勢后,確定了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17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到達西安,與張、楊懇切會談,并接見各方人士,堅決主張和平解決這次事變。22日,宋子文、宋美齡飛抵西安開始與張、楊及中共代表會談,24日,達成了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權利,聯共抗日等項協議。周恩來曾會見蔣介石,蔣表示以人格擔保,履行上述協議。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等人的努力下,蔣介石簽訂六項協議,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六項主張。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礎。26日,蔣介石最后獲得釋放,回到南京。
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在中國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它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它粉碎了親日派和日本帝國主義的陰謀,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到了重大作用。從此,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國內和平初步實現。張學良、楊虎城兩位愛國將軍也因此名垂青史,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民族英雄”。